长篇小说。写于1889—1899年。生在牛棚,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“半养女、半家奴”的玛丝洛娃,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,沦为娼妓,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。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,深受触动,开始了“灵魂大扫除”,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,在一切努力失败后,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。玛丝洛娃受“忏悔”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,终又“更深深地爱上他”。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,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,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,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“一切假面具”。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,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,从地方到中央,整个俄罗斯帝国,包括它的国家机器、官方教会、社会制度、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,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。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,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,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。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,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,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;他反对官方教会,却又鼓吹“清洗过的新宗教”,用一种“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”;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,但没有“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,即君主政体”,幻想“好老爷”发善心,把土地“恩赐”给农民;鼓吹“饶恕一切人”、“爱敌人”等的基督教“博爱”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。在艺术上,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,在《复活》中达到十分精致、高超的程度,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;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“人性”和“兽性”的荒诞观点,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。《复活》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《福音书》,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,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。
章节目录
- 第一部 一
- 第一部 二
- 第一部 三
- 第一部 四
- 第一部 五
- 第一部 六
- 第一部 七
- 第一部 八
- 第一部 九
- 第一部 十
- 第一部 十一
- 第一部 十二
- 第一部 十三
- 第一部 十四
- 第一部 十五
- 第一部 十六
- 第一部 十七
- 第一部 十八
- 第一部 十九
- 第一部 二十
- 第一部 二十一
- 第一部 二十二
- 第一部 二十三
- 第一部 二十四
- 第一部 二十五
- 第一部 二十六
- 第一部 二十七
- 第一部 二十八
- 第一部 二十九
- 第一部 三十
- 第一部 三十一
- 第一部 三十二
- 第一部 三十三
- 第一部 三十四
- 第一部 三十五
- 第一部 三十六
- 第一部 三十七
- 第一部 三十八
- 第一部 三十九
- 第一部 四十
- 第一部 四十一
- 第一部 四十二
- 第一部 四十三
- 第一部 四十四
- 第一部 四十五
- 第一部 四十六
- 第一部 四十七
- 第一部 四十八
- 第一部 四十九
- 第一部 五十
- 第一部 五十一
- 第一部 五十二
- 第一部 五十三
- 第一部 五十四
- 第一部 五十五
- 第一部 五十六
- 第一部 五十七
- 第一部 五十八
- 第一部 五十九
- 第二部 一
- 第二部 二
- 第二部 三
- 第二部 四
- 第二部 五
- 第二部 六
- 第二部 七
- 第二部 八
- 第二部 九
- 第二部 十
- 第二部 十一
- 第二部 十二
- 第二部 十三
- 第二部 十四
- 第二部 十五
- 第二部 十六
- 第二部 十七
- 第二部 十八
- 第二部 十九
- 第二部 二十
- 第二部 二十一
- 第二部 二十二
- 第二部 二十三
- 第二部 二十四
- 第二部 二十五
- 第二部 二十六
- 第二部 二十七
- 第二部 二十八
- 第二部 二十九
- 第二部 三十
- 第二部 三十一
- 第二部 三十二
- 第二部 三十三
- 第二部 三十四
- 第二部 三十五
- 第二部 三十六
- 第二部 三十七
- 第二部 三十八
- 第二部 三十九
- 第二部 四十
- 第二部 四十一
- 第二部 四十二
- 第三部 一
- 第三部 二
- 第三部 三
- 第三部 四
- 第三部 五
- 第三部 六
- 第三部 七
- 第三部 八
- 第三部 九
- 第三部 十
- 第三部 十一
- 第三部 十二
- 第三部 十三
- 第三部 十四
- 第三部 十五
- 第三部 十六
- 第三部 十七
- 第三部 十八
- 第三部 十九
- 第三部 二十
- 第三部 二十一
- 第三部 二十二
- 第三部 二十三
- 第三部 二十四
- 第三部 二十五
- 第三部 二十六
- 第三部 二十七
- 第三部 二十八